歷代銅觀音像的特點
在我國眾多銅雕佛像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觀世音菩薩全稱尊號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教宣稱觀音隨類化度,根據眾生的不同身份和因緣,化作各類不同的身份度化,普渡慈航,所以,觀音造像的種類和形象最多。隋唐以后,持蓮枝或水瓶的觀音菩薩像增多,并出現了十一面觀音、多臂觀音,曲線明顯而且服飾華貴,形象嫵媚。
南北朝時期,觀音造型為男性,面部豐滿、眼大而凸、眉長而平、鼻深高隆與額齊平、耳長齊肩、頭戴寶冠,寶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貴族富人的裝飾,此外還有發髻冠,化佛冠,冠兩旁裝飾猶如翅膀的寶僧,袒上身,頸部有懸鈴的圓領式,胸部掛瓔珞和作為兩蛇形的飾具兩臂著釧,下著羊腸大裙。
隋到唐初階段觀音造型面部豐圓適中,方額突出,依然以男性形象為主,但開始逐漸演化出女性形象,發冠樣式有低花瓣式、高發髻,寶冠上還有雙帶下飄,身上的瓔珞精細復雜,有的代替披帛,有的披帛仍至腳部再交叉上卷,有的披帛還由兩肩下垂橫于胸腹之間兩道,但是仍可以看出裙帶如紳的樣子,這時雕刻技法也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發展為向下凹入的新圓刀法來表現衣紋。
到了盛唐時期,觀音造型是飽滿成熟的階段,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更加明顯的走向世俗化,因此,更進一步的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繁榮。觀音造型的溫和與嫵媚充滿著青春的活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觀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圓深、眉彎而長、細目、著寶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婦的面相特征。
到了宋代,觀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礎上,服飾上較唐代復雜,在面部刻畫上,人物頰額豐圓適宜、面容婉麗、戴珠光寶氣的花冠儼然像一種世俗貴婦人的形象。這時的觀音造型已發展到圓熟的境界,其動作表現及服飾都自然生動流暢,充滿迷人的藝術魅力。
明代觀音像感人的藝術魅力,還表現在她們不僅是世俗化了的女性,而且塑造的是中國封建時代美女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到了清代,觀音造型也比明代更接近世俗,清代觀音造型主要特征:頰豐額滿、額部平板有一種被繃緊的感覺,雙眉細長、鼻高且直、寬肩細腰、服飾多為當時的裝飾,在技法處理上,衣紋表現極為真實,服飾貼體,顯得較為輕柔,衣紋隨著動態自然流暢,真實感很強。
到了清代,觀音造型也比明代更接近世俗,清代觀音造型主要特征:頰豐額滿、額部平板有一種被繃緊的感覺,雙眉細長、鼻高且直、寬肩細腰、服飾多為當時的裝飾,在技法處理上,衣紋表現極為真實,服飾貼體,顯得較為輕柔,衣紋隨著動態自然流暢,真實感很強。
推薦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銅關公雕塑款式和擺放
- 體育運動雕塑在校園中有著怎樣的作用
- 校園雕塑的作用
- 作為設別系統的城市雕塑
- 廣場雕塑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 雕塑的價格相差的原因
- 適合安裝在校園雕塑有哪些
- 銅雕塑中的紅銅和黃銅有什么區別
- 雕塑廠家如何設計以城市為主的主題性雕塑
- 校園雕塑廠家在制作校園景觀小品時的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