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圣張仲景銅雕塑|古代名醫人物雕塑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中醫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很多中醫院大門口擺放醫圣張仲景銅雕塑,在我國中醫界,有影響力的不止張仲景一人,為什么只有張仲景尊稱為醫圣呢?
張仲景所生活的東漢末年,是一個非常動蕩的時代,我們都知道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最后演變成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朝廷因黨錮之禍使得朝政被宦官把持,并與士大夫階層產生了許多尖銳的矛盾。朝綱敗壞、農桑廢弛、邊境暴亂,再加上天災瘟疫盛行,許多人要么是餓死,要么是病死,張仲景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生出一種使命感與懸壺濟世的熱忱。
傳說,張仲景卸任長沙太守時,正趕上隆冬臘月,寒風刺骨,雪花紛飛。他見到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蔽體,耳朵都被凍掉了,心里不是滋味兒。于是張仲景尋了一些溫補的藥食同源之材包在面皮里,制成驅寒的藥膳方,并讓弟子空地搭棚,架起大鍋煮,然后施舍給沿路的挨餓受凍的百姓。因為藥膳形狀像耳朵,又能防止耳朵凍傷,人們稱之為“焦耳湯”,后來慢慢演化成我們今天過年都要吃的餃子。如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餃子,種類和口味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的這種濟世情懷。
張仲景還有一部醫書流傳千古,名《傷寒雜病論》,分傷寒與雜病兩部分,其中雜病篇也稱《金匱要略》。此書是張仲景一生行醫經驗之精華,是一部集大成的醫學著作,記載了許多方劑,系統地分析了傷寒感熱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及處理方法,并創造性地確立了傷寒類疾病“六經”(即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與“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辯證論治原則理論,可謂繼往開來,惠及后世。
《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術,后人尊稱他為“醫宗之圣”。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張仲景醫學理論對現代醫學研究有重大貢獻。
推薦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銅關公雕塑款式和擺放
- 體育運動雕塑在校園中有著怎樣的作用
- 校園雕塑的作用
- 作為設別系統的城市雕塑
- 廣場雕塑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 雕塑的價格相差的原因
- 適合安裝在校園雕塑有哪些
- 銅雕塑中的紅銅和黃銅有什么區別
- 雕塑廠家如何設計以城市為主的主題性雕塑
- 校園雕塑廠家在制作校園景觀小品時的設計要求